白癜风吃什么能控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89932.html一周以前,原本以为疫情已经与我们渐远。
谁知道,随着北京本土病情的爆发,人们的神经一下又绷紧起来。
疫情二次爆发,其实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非是戴好口罩,少外出,不扎堆,生活照常进行。
但是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又是一次战斗的开始。
昨天,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
北京夏夜闷热,身穿医疗服的医务人员,忙碌到凌晨1点,躺在室外的球场上休息。
看着图片,有人感动,有人致敬,也有人抱怨。
其原因是,北京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为何如此简陋。
事情在网友的讨论中也没了后续。
但是,*药君相信,医护人员在这次疫情中,面对这样的工作压力和环境,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今天,让我们通过两部纪录片,回到三个月前的武汉,一起看看他们在战疫中的故事。
《中国医生战疫版》和《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是国内疫情爆发后,率先推出的关于前线医护人员的纪录片。
两部纪录片依靠着原版制作团队,深入武汉疫情重灾区,给观众带来了抗疫背后,不为人知的医护故事。
在豆瓣上,两部纪录片的评分分别为9.4,和9.3,可以说质量相当过关。
《中国医生》按时间推进,以武汉4所医院,8只援鄂医疗队为讲述对象,片中在医护人员的口述中,通过影像对重大事件进行情景重塑。
而《人间世》则更偏纪实,内容则着重讲述了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故事。
虽然,两部片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记录的初心却是一样的。
*药君将其总结为四个词语:危机、压力、绝望、坚守、感动。
首先,是危机与压力。
在《中国医生》开篇便讲述了,在援鄂医疗队还未到来时,武汉本地医护工作者面临的困境和心情。
“这件事不能讲”
这句话在片中出现了两次。
这倒不是什么机密,而是每想起当时,绝望、痛苦、心酸都是那么清晰。
医院东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晓蓓。
疫情期间母亲生病,陈晓蓓由于工作繁忙,只能抽空给母亲送药。
隔着铁栅栏,两人无法拥抱,只能暂时牵一下手。
医院东院副院长余开焕,同样说过这句话。
疫情初期,医院患者暴增,医院发热门诊的杨主任,快六十岁了,自己做了心脏支架,然后继续坚守一线。
他对余院长讲:我在这个地方,我就把这个地方守好。
说到这时,余院长的眼里已经泛起了泪花。
医院东院,医院医院。
听到这个消息时,医院的保洁、保安走掉了一半。
医院改造完毕后,随着外省医疗队的加入,东院区接受患者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增加到几百人。
医护人员开始两班倒,每次工作8-12小时。
为了安全防护,很多护士都要穿上尿不湿进入感染区。
由于防护服不透气,长期穿戴工作,许多人员出现了头晕,恶心,呼吸困难。
有些人为了节约防护服,最后选择把呕吐物咽回去。
2月7日,西安医院医疗队赶赴武汉
领队施秉银回忆,当时当时物资严重不足,甚至包括墙上的氧气都不够用。
荔缘,是西交大一附院援鄂医疗队的护士
她年底刚领证结婚,还没有和爱人度过蜜月,还未在春节和家人们好好团圆,就随医疗队来到了武汉。
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荔缘从来没有面对过这样情况。
她每天都要应对超负荷的工作量,即使做好了多层防护,荔缘还是担心自己被感染,然后回不了家。
在西交大医疗队中,女性医护人员占70%。
很多女生为了方便工作,自愿剪掉了自己的秀发。
除了艰难的救援任务和工作压力。
对于医生而言,无法救治眼前的病人,才是最让人绝望的。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被新冠病*夺走生命的病人。
许多ICU、CCU的护士回到酒店后,唯一释放情绪压力的办法就是哭。
放射科医师胡少平,曾在疫情高峰期,连续60个小时没有休息。
一个机器为多人做检查,最后机器也垮了。
面对这样压力,作为大老爷们儿的他,也崩溃得哭过。
只是,哭过后,大家又重新回到了岗位上,然后继续奋战。
而这样坚守,一守就是整整两月。
时间来到了3月份。
在《人间世》中,把封城后的武汉划分为两个世界。
感染区被称为红区。
红区外的世界,安静得可怕。
而红区内的世界,则是兵荒马乱,惊心动魄。
医院光谷院区,接收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5楼ICU病房,则是重症中的重症,“红区”中的“红区”。
这里最多一次收治30个病人,27个要插管,2个上ECMO(体外人工膜肺),6个上CRRT(血液净化)。
灾难电影里面的情节,随时都在“红区”中上演。
“这边心跳停了在抢救,那边又在叫。第二个病人心跳停了,第三个病人心脏又停了。刹不住车,看着他们一个个走掉。”
12床的病人,是一名81岁的老爷爷。
从感染住进ICU起,他的呼吸机就没有拔过。
医生经过奋战,把他从*门关中拉出来。
新冠肺炎有所好转,但因为糖尿病,他的右腿迅速坏疽,不截肢就没有生存的可能。
整个科室没有做手术的条件。
医生试图先拔掉呼吸机,让老爷爷自主呼吸,然后再进行手术,可是没能成功。
如此大的岁数,放在平时,手术都有很大风险。
即使转移到其他科室,医生也不一定能实施手术。
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
此时,医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做了一件坏事。”
他们甚至做过最坏的打算,如果没有可能性,那就让病人舒服一点。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陈澍。
在经过商讨之后,还是决定争取一下手术。
“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尽百分百努力。”
上海和武汉的医生协力合作,护送老爷爷跨越几十公里,成功从一个病区转移到另一个病区。
因为路途颠簸,监护仪根本测不出他的心率。
于是,医生全程用手监测病人的脉搏
转移还只是解决困难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手术才是一场硬仗。
由于截肢的大腿涉及到大动脉,手术成功的几率不到一半。
整场手术中,医生们都在三层防护服下操作。
一场三个小时的手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体力考验。
汗水浸透了三层防护服,汗水把口罩的缝隙全部封闭了。
再加上精神紧张,此时的医生感觉都快要窒息了。
在武汉和上海8名医护人员的努力之下,手术顺利完成,为老爷爷赢得了生存的希望。
像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武汉疫情期间还有很多。
7床大先生,曾经是一名海*。
他一家三口都被感染,和老伴只隔着一面墙,但依然见不到面。
随着老先生病情加重,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老伴为了给他打气,用手机打了一千多字发到了医护人员。
护士陈桂林用着武汉话念给老先生听,让他在艰难的时刻不要放弃自己。
在这里,每一场生死离别,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都心碎的。
一名护士回想起一个病人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人陪伴,家里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
在病人弥留之际,她就拿了一把板凳坐在病床边,陪了十分钟,送了他最后一程。
有人遗憾离世,也有人在坚强活下去。
这些康复的患者们,医院前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感谢医护人员。
3月17日,41支国家医疗队,名队员,离汉返城。
这些队员相互拥抱、哭泣、歌唱、倾诉。
他们萍水相逢,在防护服之下,模糊了样子,不知道姓名,却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走到了一起。
在送援人群中,有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他装扮着皮卡丘,举着“谢谢”的牌子站了许久。
他说,他想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一名普通武汉人的情谊。
无论是《中国医生》还是《人间世》,在观看时,很难不被里面的情节所触动。
当然,它们有故意煽情的成分,同时也缺少观察和反思的视角。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样重大的灾难面前,也只有人性的光辉与爱,才能最大程度抚平伤痛。
中国从最开始的疫情重灾区,到后来全球防疫的典范。
其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昼夜不停的坚持和牺牲。
如今,疫情有再次爆发的可能性。
但即使这样,*药君相信,最终我们依然能挺过来。
因为那些“白衣天使”们,已经在逆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