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友如果不运动,就等于白白浪费了最有效且不花钱的治疗良方放着不用,真的是太可惜了!糖尿病运动治疗在医学界被称为“五驾马车”之一,可见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
一、糖尿病运动的好处有7个,真的是非常棒!
(1)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有助于控制血糖
(3)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4)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5)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人HbAlc降低0.66%
(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人病死率显著降低
(7)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二、糖尿病运动也不能乱来,还有五个禁忌:
大家都知道,运动是降糖的“良方”,但是在运动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下这3点是多数糖友普遍存在的,一定不能犯喔!
1、糖尿病人忌晨练
估计有些糖友会对“忌晨练”很疑惑:早上活动活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有个好心情,为什么要“忌”呢?
首先,早晨气温低,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高,冷空气刺激或劳累等情况下,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病的糖友更应该注意。
其次,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糖友(尤其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应把清晨至上午9:00这一时间段,作为运动的“警戒时段”,在此时间内不能急躁、紧张、生气等,也不宜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
再次,清晨空气污染重,(夜间空气污染物中较重的固体和颗粒一般沉积在地表,雾天空气中污物浓度更高),而清晨锻炼时呼吸加深加快,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易造成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
因此,糖友尤其是老年糖友,最好避免在清晨锻炼,而应将锻炼的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
2、糖尿病人忌过度运动
很多糖友希望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糖分,但是高强度运动对机体素质要求较高,过度运动不但不会给机体带来好处,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运动,如果停止60个小时,那么之前运动所带来的血糖和血脂有利变化,包括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都会消失。因此,为了控制血糖,最好采用低强度的运动形式每天运动,甚至每餐后运动。
高强度的运动适合较为年轻的初发病友,它要求运动者有较好的体能和肌肉、关节条件,在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避免运动损伤,在运动后还应该注意肌肉放松。运动中还要注意补充热量和水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过度运动造成的低血糖反应,可以发生在运动后的2-12小时内,甚至24小时内。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发生低血糖的时间范围就越大,如果总是持续发生低血糖反应,平均血糖值上下波动,对降低血糖反而没有好处。
因此,糖友运动贵在坚持,一定要重视低强度运动,如购物、散步、上下楼梯、家务劳动等。低强度运动时间长了也会消耗掉相当多的热量,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作用。
3、糖尿病人运动忌走石子路
由于糖尿病可导致神经受损,使糖友对外界的刺激不敏感,很多时候受伤了还不知道,因此,病友的脚最需要保护。如果伴有下肢血管病变的话,愈合能力降低,伤口继续感染、溃烂,严重的甚至不得不截肢。
因此,糖友在运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场地的选择。一般来说,土路和柏油路面比较好,与水泥地和人行道的地砖相比,对脚的损伤小。
现在有的地方(尤其是公园),为了大家健身方便,修建了很多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大家对此也特别感兴趣,有的人甚至光脚在上面走来走去,觉得可以通通经络。
但是,对于糖友来讲,走石子路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因为小石头硌着或其它原因使脚受伤,以至于发生糖尿病足病。
4、忌做了家务就可以不用运动了
事实上,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手段之一,贯穿治疗的始终,除非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不适合锻炼。
家务劳动虽然繁琐、累人,但以局部精细操作为主,实际上运动强度很低,消耗的热量不多,所以虽然比完全不活动要好的多,但家务劳动不能代替运动锻炼。
5、糖尿病忌吃药控制效果好运动变得可有可无了
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增加胰岛素作用,控制血糖,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末梢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
对部分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通过饮食和锻炼达到不吃药即能控制好血糖的目的。
三、糖尿病运动的频率及强度:
(1)每周至少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2)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研究发现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分钟/天,也是有益的。
中等强度运动有: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较强体育运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游泳、骑车上坡。
四、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运动时间是多少?
糖尿病患者餐后1至2小时的体育锻炼,认为此举有很好的降糖作用。日本学者对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餐后90分钟运动比餐后30分钟及60分钟的降糖效果好。
原则上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者降糖药物及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进行运动。
一般早上不适宜糖友进行运动,因为早晨气温比较低,糖尿病患者遇到冷空气刺激血管,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餐前锻炼身体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可能因延迟进餐造成血糖过低,也可能因没有服药而使血糖过高,所以最好把运动时间放在餐后。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在进食1-2小时,血糖会升到最高值,然后开始缓慢下降,知道下次进食再回升,选择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能通过运动快速的消耗血糖,维持血糖的稳定。
每次连续运动的时间一般不能少于20分钟,但不宜超过1小时,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有条件者可在三餐后半小时均进行20~40分钟的适量运动,这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一般糖尿病病人每天都应该有半小时左右的运动时间,长期坚持中小运动量的体育运动比间断进行大运动量的运动要好得多。
五、运动之怪像:为何有糖尿病运动后血糖更高了?
有些患者在运动后发现血糖没有下降,反而更高了,您是否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可能是以下4个原因
1、糖尿病治疗还没有达标
血糖没有控制好,病情比较重,身体很虚弱,此时不可以进行运动,此时运动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不能将多余血糖转变为肝糖元,运动后血糖会升高,胰岛素抵抗比较严重或身体特别虚弱,运动后加重胰岛素抵抗,血糖也会升高。
2、空腹或餐前运动导致餐后血糖高
早晨空腹时胰岛素抵抗比较重,不可空腹锻炼。空腹和餐前运动都可能使血糖进一步降低,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餐后血糖反弹,血糖升高。
3、运动强度过大
运动强度过大、过于剧烈,产生应激状态,导致血糖升高,使用外源胰岛素时运动强度过大、过于剧烈、运动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低血糖。进餐后血糖升高,体力虚弱的糖尿病人,运动过于强烈,可能会导致运动后几天内血糖升高。
4、运动前血糖不能太高
如果运动前血糖就已偏高(如15mmol/L),表明自身胰岛素缺乏教严重,这时再去运动,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胰岛素缺乏加剧,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来提供能量,会代偿性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
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是不可随性进行的,而是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运动前后勤测血糖很重要,在漫漫抗糖路上,只有乐观的心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及细心,这条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糖尿病同伴提醒:任何治疗方式都有效,但糖尿病的控制是一个多维化的“工程”一定要把监测、运动、饮食、药物都要综合起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式,如何运动得更好更有效,当然要多学习知识了,比如多看糖尿病同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