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我女儿,6岁,因为尿床确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解 http://m.39.net/news/a_6002463.html

彭远把自己的衣服搂起来,向6岁的女儿露出肚皮,“往爸爸这里扎”。

慧慧拿起笔针,往爸爸的肚子打了第一针,接着三、四针。妈妈也把肚皮送了过来,让慧慧扎了两针。

慧慧嘻嘻地笑,觉得有点好玩。

彭远问慧慧,“手稳了没有?”趁机帮她把笔针拧开,塞进一管胰岛素。白白嫩嫩的小肚子上,慧慧给自己注射了人生的第一针。彭远立刻夸奖她,真棒!

慧慧是一个1型糖尿病儿童。年6月17日,她因为尿床、暴瘦,被父母医院检查,测出血糖值28mmol/L,远超正常人。医生建议转院治疗。

夫妻俩一听不对,直接开车到医院,当天确诊,住进ICU。他们的女儿,可能一辈子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存。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富贵病吗?”

“糖尿病不死人吧?”

中国虽然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但绝大多数都是2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国民对于罕见的1型糖尿病,仍旧知之甚少,误会甚多。

1型糖尿病高发于儿童、青少年,但小到几个月,大到七八十岁,都有新确诊的“糖友”。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它不传染,几乎不遗传。

也不同于2型糖尿病数量庞大,1型糖友每年新增的人数只在人左右,大约每十万个人里面有1到2个人会患病。

它更不像2型糖尿病那样“方便”治疗,2型糖尿病有人可以少打针甚至不打针,只靠饮食、药物就能控制血糖,1型糖友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

完全不打胰岛素的1型“糖友”,生命可能只有1~2年。

但是如果能够把血糖控制平稳,他们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长寿、可以吃、可以运动,做一切想做的事。

01

躲在厕所打针的孩子们

年11月28日,昆明,1型糖友的聚会。11岁的女孩冬冬问第一次见面的李鑫,“大家在哪里打针?”

1型糖友李鑫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也是圈内的“控糖大神”。

“厕所。”“厕所里打。”旁边有些家长回复她。

冬冬也在学校厕所里打针。但是她觉得不方便,因为她所在的小学,厕所的隔板很矮,五、六年级稍微长得高一点的都能看到隔壁在做什么。

冬冬不想被人看到自己在厕所打针。

冬冬的妈妈也不喜欢厕所,但是她在学校仔细“视察”了一大圈,门卫室、操场、老师办公室、校长室,要不人来人往,要不女儿不愿意去,没有一个地方比厕所更隐蔽、更自由,更适合躲起来打胰岛素。

小学生冬冬,正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到现在“糖龄”刚满一年。

她一天最少给自己打4针,早中晚餐前和睡前。如果想吃零食得额外再补针,吃几次,补几针。

躲起来打针,有时候妈妈来送饭碰上了,陪着。

厕所门外等着的那么几分钟,妈妈一年了也还没有习惯。

她担心胰岛素笔、针头掉进厕所里,担心别人看到冬冬打针,担心女儿一着急给自己打错剂量、漏液、折断针头。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需要警惕。

1型糖尿病儿童的手臂上,正在安装动态血糖仪的探头。

除了必要的几位,班主任、校长、冬冬的好朋友,她没有告诉学校其他人冬冬得1型糖尿病的事。

“天天打针,就担心他们像看怪物一样。班上所有小孩都不打针,对小孩来说打针是很疼的事情,怎么可能有人自己给自己打针?”

隐瞒糖尿病,这是当天在场几乎所有糖爸爸糖妈妈的选择。

但小学生“隐糖”,也没那么容易。

厕所有隔板的学校,还是比较幸运的。

另一位糖妈妈说,她孩子的学校厕所是敞开的,连最后一个可以打针的“宝地”都没有了。

她的孩子被迫调整了胰岛素方案,从一天打4针,变成了一天早晚在家打2针。但调整方案之后,孩子的血糖控制不好,总是波动特别大。长此以往,对女儿身体的损害是巨大、不可逆的,她非常害怕。

不只是小孩子。已经成年的1型糖友,也绝大部分处于“隐糖”的状态。

不隐糖的女孩欣怡,在餐前注射胰岛素。

对他们来说,15岁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是最公平、最没必要紧张的阶段之一,因为按照国家要求,小学和初中绝对无法拒绝1型糖尿病患者入学就读。

但进入大学、社会之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可以不予录取。”

至今沿用的年的一份行业规范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和卫健委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考入学体检指南》里明确地如此写道。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