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曝光十一月酒驾醉驾的宁国人 http://www.ningguoshizx.com/ngsjj/6252.html在第6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指南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终于将糖化血红蛋白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中。
新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即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即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那么,目前诊断糖尿病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静脉血,所检定的血糖值,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空腹血糖3.89~6.11mmol/L为正常,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为糖尿病(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2.随机血糖
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值,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随机血糖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样,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是诊断糖尿病的确诊试验。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为正常,7.8~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11.1mmol/L为糖尿病(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4.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就是血糖和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血糖要总是高了,和血红蛋白结合的就多了,糖化血红蛋白就会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有个特点,一旦结合形成了,就分不开了,变不回去了,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平均血糖的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人体近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而不是某一个时间点血糖的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长期血糖变化的稳定指标,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
糖友控糖,不能只盯着早上的空腹血糖,更要注意每餐的餐后血糖。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对胰岛的*性作用及对大血管损伤,远远大于空腹血糖。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的情况下,单纯的餐后高血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性比空腹高血糖增加2倍。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仅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生,极大地改善糖友的预后。
餐后血糖高的原因
1空腹、餐前血糖高导致餐后血糖高
进餐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会推动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血糖会与餐前血糖差不多,高出1到2个点。如果空腹、餐前血糖本身就高,7点几、8点几甚至更高,势必导致餐后血糖也超标。
对策
(1)通过调整药物等措施控制好空腹、基础血糖,让餐前血糖处于达标水平
(2)如果餐后血糖经常比餐前血糖高出2个点以上甚至3、4个点,还要适当注意控制饮食和餐后运动。
2
控糖方案不对或漏服降糖药
每种降糖药的降糖原理和作用持续时间不一样,有的侧重降空腹血糖和基础血糖,有的侧重降餐后血糖,有的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
如果控糖方案不合理,比如有的糖友需要用管餐后血糖的降糖药,却服用了管空腹血糖的药物,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偏高。
还有极个别糖友,因外出聚餐或其它原因漏服降糖药物,也势必导致血糖升高。
对策
如果控糖方案不合理,应与主治医生等专业人士沟通,调整降糖药物。如果是忘记服用降糖药或打胰岛素,应根据药物种类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如补服、加大运动量等。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DPP-4抑制剂类,可按原来的量随时补服;二甲双胍餐中或餐后发现漏服,就即刻按原剂量服用。餐前漏打胰岛素,如果餐中或餐后及时发现,也可以根据种类,减量补打。如果发现较晚,已经临近下一餐,就不要补打了。
3
吃的食物不对或吃得过多
一些糖友“管不住嘴”,吃的食物含糖量高、升糖速度快;含油脂多,热量大;或者主食吃得过多,超量,都会导致餐后血糖蹿高失控。
对策
(1)科学饮食,均衡营养。以“低碳水、低脂肪、蛋白、高纤维”为原则,控制一天总的能量摄入,并且均衡营养。
(2)主食控量,副食多样。主食要定量,一般一天3到6两(熟重),粗细搭配,全谷物、全豆类占1/3。红薯、土豆、芋头、老南瓜、藕等食物,含淀粉量高,也要算入主食总量。多吃青菜,补充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适当吃一些鱼肉、瘦猪肉、牛肉、鸡胸肉、鸡蛋、纯奶等,补充优质蛋白。
(3)炒菜应该尽量采用蒸煮、凉拌等比较清淡的方式。可以在食物中加一些醋,既提升口感,还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血糖咨询
您是否血糖高降不下来?
怀疑药用得不对?
不知道如何靠吃饭、运动来降糖?
美全无糖食品糖尿病健康管理人员为广大糖友提供饮食、运动指导、用药讲解,让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