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糖尿病治疗的追根溯源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作者陈刚医生副主任医师

国家卫计委改名了,拟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的卫生格局发生了变化:从治病为主,转向大健康。

--------------

“陈刚大夫讲糖”是接地气的地方。不过我也想靠近“大健康”而乱弹一曲。----“追求大健康,就要追根溯源”。

高血糖,只是糖尿病的表象。降糖只是治疗高血糖,当我们转化为以“健康”为治疗中心的时候,您的眼中就不能只有血糖啦,而是包括血压、血脂、抗阿司匹林以及体重等在内诸多指标的综合管理。

进一步的思考,血脂、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等,它们又是什么呢?在陈刚大夫眼中,它们也均是表象,仅仅是左右身体健康的部分指标而已。也可以通俗地说,把这些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身体健康的保障会多一些。

那么,他们的根源是什么呢?

大部分人会认为,那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是“yongyi”。

高血压就是血管里面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过大了。降血压,无非就是扩大血管容积,减少血液容量,那样压力不就小了吗!-----这是治本吗?目前可都这样治!

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到一定程度的总称。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机制仍然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胰岛素抵抗”。对很多高度肥胖这一胰岛素抵抗较重的糖友,使用胰岛素治疗,也能得到血糖良好的结果。但是,这种用增加“胰岛素数量”来应对“胰岛素抵抗”所带来的高血糖,好像总是有些不对头。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促泌剂或许更是对因治疗的。

那么,胰岛素为啥抵抗呢?它的根源又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那些知道胰岛素抵抗根源的糖尿病,基本都划分到“特殊类型糖尿病”一类里啦。

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疾病的真正病因的时候,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好像在提醒着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已经证实,生活方式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来健康的重要问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的份额,而被人们视为“救命稻草”的医疗,却仅仅占8%。

(很多人就是崇拜电视上的DD)

从某种角度可以这样讲,人类健康的维持与救治,60%是与我们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而医疗仅仅为8%。

有众多的病例是这样的:

一个大胖子,糖尿病了,血压高、中度脂肪肝、高脂血症,OSA,尿微量白蛋白还超标了(肥胖相关性肾病,不一定是糖尿病肾病哦)。当头棒喝,悬崖勒马!于是,规范饮食、合理运动、调整生活作息,一年下来,体重减少了30多斤,所有的指标正常了。对于这个功劳,有人说是他针灸减肥的获益,医院当时带胰岛素泵的获益,还有说是瑜伽的作用,(哈哈,都是利益的驱动啊)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他咬牙挺了过来,改变生活方式是何其艰难啊!

还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病例:一位不胖的年轻人也糖尿病了。按照我的思路,非胖糖得糖尿病,除了LADA或MODY,大多与心态(焦虑、紧张、快节奏等等)有关。他空腹血糖总是8--10,餐后8--12左右。一年后,他的血糖突然接近正常了,空腹5--6,餐后8左右。原来他想离婚另娶,原配不同意,心情糟糕,后来还ED了。原配一看,糖尿病了,还ED,离了吧!离婚后,再结婚,ED好了,血糖也下来了。------好事都成他的啦

有人被诊断了癌症。爱咋地咋地吧,离开那个闹心的单位(或者环境),出去开心旅游,去圆多少年前的梦!几个月后再回来,医生都大吃一惊他的“还”存在。

很多看似奇怪的事情,并不奇怪。万事皆有因果!

很多人就是因为生活方式乱来,当这种错乱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然而,上帝总是会顾恋那些“迷途知返”的人,于是,很多人的健康也会在“知返”的途中“不期而遇”。

有一天,一位福建糖友电话咨询我糖尿病逆转的问题。我问,您看这么多资料了,糖前能逆转吗?他说控制好的话是可以的。我说:空腹血糖7就是糖尿病了,而6.99就是糖前,您认为6.99能逆转而7就不能逆转吗?

(看它几遍,您会想到什么?)

我有一篇文章“胖糖的福音”,里面介绍了一个研究。说,对于胖糖,体重下降就能部分达到糖尿病缓解。结果是:体重下降5公斤的,糖尿病缓解率只有7%,而体重降低15公斤以上的,糖尿病缓解率竟然有86%。这个5公斤和15公斤的差距,就是您付出的不同,结果当然就会不一样。

昨天北京养生堂的电视节目里,还以诱人心弦的“激活胰岛”一词,广博眼球。里面提到了那项研究中的“低热量饮食”3--5个月,每天千卡的热量。-----这只是一项研究的结论。我在“胖糖的福音”文章中,已经阐明了我的观点,它只是提示大家,对于胖糖,减重肯定获益,而且成正比。至于降重的方式,我并不推荐每天千卡的“激进”动作。每月2公斤左右的下降,对于肥胖者减重的速度或许最好。脂肪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快速的减重血糖好转的背后,可能隐藏更大的危机:新一轮的内分泌紊乱。

减重也好,增肥也罢,那只是您个人的事。国家管大事。

(这么多的亚健康,都是国家健康消费的潜力股啊,怎能不重视!)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可以用“井喷”来形容,高热量摄入与运动不足已经引起专家的重视,很多学校连“做操”都取消的现象应该也不会太久;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全球居首,不能说这与中国人均食盐量过度没有关系,国人的人均食盐量在12-14克/日,远远高于6克食盐的推荐;中国还是控烟最失败的国家之一;中国饮酒文化源远流长,哈哈醉驾就多了,还有环境因素,等等......国家正在梳理,因为这是“大健康”的问题。

儒家道家思想,在国人中传承了几千年,都烙印在“基因中”。而近几十年的贫富分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很多年轻人迷失了自我,“拜金主义”、“啃老族”、“逮着耗子就是好猫”......很多人心乱了。

(笑过之后,您会“致良知”吗?)

喜怒哀乐悲恐惊,过急必成火!那交感兴奋与抑制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些人高血压、黎明现象、焦虑失眠、脱发甚至ED的根源。

WHO早就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三者是相互支持依赖而并存的。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它的获得需要饮食、运动、心态、睡眠等等众多因素的集合。而在各器官功能降低而尚无自主不适感觉的“亚健康”状态,体检就显得非常重要。-----您重视吗!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能够恰当的认识和评估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社会适应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很多人对健康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