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近1.3亿糖尿病患者,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显然,糖尿病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大部分患者发现和确诊糖尿病较迟,随着疾病进展,往往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作不治之症。直到年,弗雷德里克·班丁与约翰·麦克劳德合作首次成功从动物胰脏中提取到了胰岛素,开启了挽救千百万糖尿病患者生命的历程。世界上第一支胰岛素也由此诞生,时至今日正好迎来百岁之年。
4月10日,全国12个城市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共同庆祝胰岛素的百年跨越,5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内分泌领域临床专家、逾名全国各地的医疗工作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胰岛素是人类抗击糖尿病的核心手段之一
近年来,尽管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靶点降糖药物发展迅速,但胰岛素仍是降糖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成为了人类抗击糖尿病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段之一。
为何胰岛素治疗如此重要?在胰岛素百年峰会北京会场上,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告诉健康界,“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降糖治疗的‘终极武器’。”
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
如今,胰岛素作为一种强效降糖药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如果没有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能够达标的话,今后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会明显增加。”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介绍,我国作为糖尿病大国,已有30%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
基础胰岛素被推荐为胰岛素起始治疗首选
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方案大致分为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类。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更多应用的是皮下胰岛素注射,这其中就包含基础胰岛素、基础+餐时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泵治疗等。
那么,胰岛素治疗方案这么多,中国患者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呢?
“亚洲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特点与西方人的差异在于:一是亚洲人β细胞储备能力低,应对胰岛素抵抗的能力不足;二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约为白人的2倍;三是体质特征不同,亚洲人内脏脂肪比例较高,瘦组织比例较低;四是亚洲人生活方式干预效果要弱于西方人。”
纪立农教授表示,选择胰岛素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例如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药的依从性和饮食习惯等。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对于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胰岛素起始调量期至关重要,因为这一时期是胰岛素剂量增加最大且血糖改善最大的时期。”杨文英教授介绍,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从而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FPG),降低低血糖风险,目前被国内外众多指南推荐为胰岛素起始治疗的首选。
不仅如此,今年2月我国发布的首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年版)》也推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基础胰岛素。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对此解读道,“在该指南当中,我们一方面强调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按健康状态划分,另一方面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胰岛素治疗尽量选择患者易于掌握的。在胰岛素治疗方面我们要尽量简约、简化,减少注射次数,因此基础胰岛素作为我们这一版治疗的推荐首选。”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
胰岛素的创新研发未来可期
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胰岛素(NPH)、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然而,基础胰岛素在中国的临床实际应用与指南建议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是基础胰岛素起始使用时间偏晚,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的Hb1Ac超过了9%,实际上按照指南的建议,如果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效果不理想,在HbA1c超过7%时,就应该联合胰岛素治疗;二是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及时,因为没有根据患者情况积极调整胰岛素剂量,导致许多患者即使接受了胰岛素治疗,血糖依然不达标。”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真实世界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现状,纪立农教授主导发起了“真实世界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现状——ORBIT研究”。
针对基础胰岛素目前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纪立农教授表示,探索能够优化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对于接受基础胰岛素的患者而言,每天至少监测一次空腹血糖,并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如果空腹血糖达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建议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或者联合其它口服药治疗。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增强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教育和辅导,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在家里监测血糖。”
基于此,年国内众多内分泌专家携手开展了BEYOND系列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中国人群应用基础胰岛素提供高质量循证,目前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解决基础胰岛素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方向。“这些研究成果将支持医生更好地应用基础胰岛素,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郭立新教授说道。
对于胰岛素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们一致表示,相信随着科研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胰岛素的研发会越来越趋于便利和人性化,基础胰岛素和GLP-1合剂、胰岛素周制剂、AI辅助胰岛素剂量预测等相关研发定会逐渐成为现实并惠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