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治白癜风郑州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群体_河南
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内,孩子们在破陋的乒乓球案旁吃午饭。
随妈妈到市场卖开水,一块冰糕也和妈妈分享。【本版图片均由 许俊文所摄】
心愿卡上写满孩子们并不奢侈的愿望 李文波 摄
女交警为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李文波 摄
今天是六一,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在那些随父母来到郑州的孩子身上,也许未来他们不一定能留在郑州,但此时此刻,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这个城市努力地奋斗——
阅读提示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郑州的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今年初,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几个月的调查,5月31日,调查数据由本报独家发布。
□施书芳通讯员张帆
关键词:独立
他们更能吃苦更愿替父母分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老话非常充分地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郑州的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都在做着高强度、低回报甚至高危险的工作。父母的辛苦子女看在眼里,因此他们自小就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更愿意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调查中有的学生提到周末会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看店、照顾弟弟妹妹等。他们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普遍较同年龄的城市学生高一些,生活中更能够忍受挫折、不娇气,在父母面前更多顺从、更少叛逆。这些孩子更加热爱劳动,比起本地孩子,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更能吃苦。
关键词:感恩
他们不容易“得到”也更珍惜“得到”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地看到父母艰辛、劳累的样子,在调查表中,有的学生说:“看着爸爸汗流浃背地搬货、妈妈每天起早贪黑摆摊卖煎饼,心里就难受,知道他们这么拼命都是为了我能在这上学,所以要努力学习报答他们。”由于家庭收入的限制,他们的“得到”不会那么容易,所以当父母省吃俭用给他们创造机会学习或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时,他们会更懂得感恩。所以孩子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一定会报答你们的”。
关键词:压制
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但爱好难以满足
应该说,孩子的智力大同小异,但对于在郑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经济等综合条件限制,孩子个性受到压制。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原籍的学习条件有限,学习内容单一,和城市学生的差距很大。进入郑州后,会对许多课外知识产生好奇,但部分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而且没有相应的器材,使得部分学生的素质课程被迫取消。有的学校没有图书馆,计算机也非常陈旧,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触未知世界。另外,家长对于孩子们的爱好的培养很多是有心无力。在调查中,46%的郑漂学生称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只要感兴趣的我都愿意学”,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我想学乒乓球”、“我想学美工”、“我想学吹笛子”,孩子们的问卷上显示着他们并不奢侈的愿望。
关键词:孤独
他们因与城市孩子有隔膜而选择逃避
郑州团市委12355的调查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多居住在城中村流动人口集聚的出租房里,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其子女容易烦躁、冲动。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郑州之后,更多地体验到自己和城里孩子的差距。5%的孩子称“同学家的房子很大很漂亮”,6.3%的学生称“同学家有很多我从未见过的玩具”,语气中充满了羡慕甚至嫉妒。
在调查中,23%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坦率地说,“没有人跟我说话”,有的孩子认为“我的普通话不标准,一开口说话城里的孩子就笑话我,所以我在学校根本不敢开口讲话”。一些孩子因为这些原因远离人群、选择逃避,时间久了就会更加难以融入群体,造成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个性发展各方面的障碍。一个孩子写到“不愿在城里受气”,宁愿回家过穷苦的生活,也不愿在城市里经受心灵上的折磨。
关键词:沟通
他们最难受的是被责骂,很渴望被理解
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最让“郑漂”孩子难过的是被家长和老师责骂。
此次调查显示:在716名学生中,有222名学生认为最难过的事情是“被家长和老师责骂”,有163人认为“老师家长冷落自己”。31%的学生想对老师说:“老师您生气时真可怕,我喜欢看您笑的样子”,也有约10%的学生反映老师会“体罚我”、“责骂我”、“歧视我”。
在被问及“你觉得生活中最难过的事是什么”时,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称“五年内没有一个真正理解我的同学”、“我有心里话不能说”、“有委屈却不能找人倾诉”等。这些简单的话语背后可能隐藏着一颗颗渴望被理解的心灵,这些个案都引起了心理咨询师的关注。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当郑州本地的孩子周末到公园、动物园、海洋馆游玩放松时,他们可能要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渴望父母能带他们出去玩,但这些似乎比较奢侈。
另外,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学历不高,“只知抚养,不知培养”,在和子女沟通时通常只停留在生活上的照料,而很少对孩子进行心灵上的关注和沟通,因此孩子会说“多和我沟通沟通吧”。
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其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当他们能够感知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关爱,他们就会更加自信、从容,也会有相应的高社会适应性。相反,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就会感知到孤独、自卑的负面情绪,在行为上也表现得退缩、无所适从。
郑州团市委12355的心理专家建议,作为郑漂家长,要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多观察孩子,多主动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同伴交往、师生关系等,及时给子女鼓励和引导,使其更加自信、更有力量。
对于教师来说,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有更多的耐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大多会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语言粗鲁、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习惯不好等,面对这些孩子,要比一般学校的老师承担更多的东西,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举措】设立心灵成长基地
建议建立联动机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这群孩子
根据调查数据,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得出了这样的启示:
目前,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跟随其父母到城市里读书,从调查结果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发展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懂得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信念,有提高自我、丰富自我的愿望和决心。但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生活条件的限制会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孤独、烦躁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针对调查数据,郑州团市委12355提出了解决办法:
今年4月14日,团市委12355在二七区邱砦小学成立了郑州首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灵成长基地,今年将继续在20所郑漂孩子集中的学校成立心灵成长基地,同时在郑州市所辖郊县成立心灵成长基地,使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益。
郑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的袁林方主任介绍说,将依照此次调查的结果,抽取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群作为重点群体对他们开展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内心孤独的孩子、存在共同行为问题的孩子,引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心理辅导,对典型个案进行重点跟踪。
袁林方主任还建议,应建立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联动机制,让更多的群体、社会组织参与进来,联系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吸纳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和团体进入志愿者队伍,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搭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心灵成长环境,不断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素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