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就是吃糖多吃出来的?糖表示“不想再背锅”。糖尿病百分百会遗传?其实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大。多吃南瓜、苦瓜可以降血糖?那降糖药的意义是什么呢……
都年了,关于糖尿病的许多谣言仍然甚嚣尘上,误导了一些治病心切的糖友们。今天,就给大家来做个“糖尿病辟谣合集”,看看以下这些谣言,你被忽悠了没?
01谣言:多吃糖一定会得糖尿病
错误!糖不应该再为糖尿病“背锅”。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02谣言: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相比于“瘦子”,糖尿病的确更“青睐”胖人,尤其是腹部腰围过大的肥胖者。但这不意味着瘦子就完全不会患糖尿病。
一般来说,瘦的人患糖尿病多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能量难以储存,自然也会消瘦。应当注意,这几类瘦子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内脏脂肪高;女性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
03谣言: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遗传因素,可能会遗传,但不一定遗传,糖尿病本身不属于遗传病。
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为1型糖尿病,那么孩子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为5%(普通人风险为0.33%);如果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子女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约为40%。
因此,糖尿病的遗传概率不是百分百的,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可能不得糖尿病。
04谣言:未成年人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错误!在过去,未成年人糖尿病多为1型。但近年患2型糖尿病的未成年人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以及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提醒大家,预防糖尿病,应从小时候就抓起,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会终身获益。
05谣言:“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
错误!所谓的“无糖食品”只是商家为了营销打出的概念性名称来迷惑大家,可能没有甜味,但也不是真正的不含糖的食品。
“无糖食品”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可以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不仅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吃多了还会升高血糖,所以不可以多吃,在购买的时候也应当仔细挑选,查看成分表。
06谣言:得了糖尿病要多吃素食,少吃荤
错误。糖尿病饮食并不是要多吃素少吃肉,最重要的是膳食平衡,各种营养元素摄入保持一定的比例。
如果肉食品摄入减少,机体蛋白质摄入会不足,蛋白质对人体具有免疫功能,缺乏蛋白质会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另外,荤食摄入不足,患者会没有饱腹感,很快就感到饥饿,这种情况不易坚持饮食治疗。
07谣言:多吃南瓜、苦瓜可以降血糖
错误!大家常常容易沉迷于各种降血糖的偏方。比如甲说南瓜可以降血糖,于是连续几天都吃南瓜;乙说木耳对糖尿病好,又马上做各种炒木耳……
对于各种食物能够降血糖的传言,要记住一个原则:
食物,都不可以降血糖。
食物吃下去会升高血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淀粉)的功劳。而几乎所有天然食物都含碳水,平时说的「不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只是因为每克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并不是真的不含。
再者,如果光通过吃一些食物就能把血糖降下去,那么医学家们还费尽心思去研发降糖药做什么呢?直接食疗就搞定了。
08谣言:糖尿病严重了才需要打胰岛素
错!胰岛素并非是糖尿病严重后才用。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及时启动,及时强化。
其中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即应启动胰岛素治疗,而且往往需要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标,即可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型困难,与1型糖尿病难以鉴别时,可首选胰岛素治疗。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确定分型后再根据分型和具体病情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显著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也需使用胰岛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期等,也需要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09谣言:二甲双胍具有肝肾毒性
错!二甲双胍是一种典型的降糖药物,有着50多年的临床历史,价格低廉,无论单独使用,还是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效果。二甲双胍经过肾脏代谢,由尿液中排出,但并不损伤肾功能。只要肝肾功能正常,就可以正常使用。
但是,如果本身是肝肾功能不全者,则会加重肝肾负担,要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10谣言: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糖友”的寿命,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1.生活规律
饮食、运动、情绪波动、睡眠质量等都会影响血糖,尽量做到生活规律,才有利于控糖。
1)每日进餐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尽量不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2)心态平和,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早睡早起,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平时不要过于劳累;
3)每周坚持运动,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强度不宜太大。
2.合理用药
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对控制糖尿病进程也十分重要。
1)尽量选择低血糖风险较小的降糖药。
如双胍类、SGLT-2抑制剂等;
2)调整药物剂量要精细
为防止血糖大幅波动,对药物及其剂量的调节应十分谨慎,每次调整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
注意:调整用药不能凭自觉症状,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3.科学监测血糖
包括日常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随机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