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配图:爱他就要“拯救”他
于保杰家住河南省尉氏县岗李乡一个偏僻小村。他从10岁起就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慢慢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对生活极度失望而又不甘心的他开始读书写作,并在广播电台发表文章。远在睢县的一位农家姑娘被他的作品和精神打动。两人鸿雁传书长达4年,这位姑娘冲破重重阻碍,终于与他结为伉俪。
这位姑娘就是出生于年的蔡海英(原名蔡含英)。婚后,农活、家务、老人、孩子,生活的困难像一座山压在她弱小的肩膀上。
为了守护爱情,她凭着心中的爱,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为老人、丈夫、孩子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年5月,蔡海英被评为开封市孝老爱亲类型道德模范。年3月,蔡海英被推举到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并光荣入选。
听广播爱上残疾文艺青年
跳下去,追寻“火坑”里的爱情
那一年,蔡海英18岁。
年春,在睢县白庙乡的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炊烟缭绕。在厨房,妈妈做晚饭,蔡海英烧火。她坐在灶前一边填柴,一边拉着风箱。炉火,映红了她农家姑娘健康的脸庞。灶口,放着一个小收音机。
这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姑娘被男播音员的声音吸引住,这个远方身残志坚的一个小伙子那种顽强、那种执着、那种对生命的爱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姑娘的心,触碰到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多年后,她还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是《路》:
窗台上,此刻有一只小虫子正沿着窗棂慢慢地向上爬去。它能成功吗?
然而,小虫子跌了下来。
人生不也是一次爬行吗?
即使我倒下,也是倒在了前进的路上。只要有一息尚存,就应该信念犹在……
作者在文中以看到的一只顽强攀爬的小虫子激励自己,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让姑娘油然而生敬意。
这个作者就是于保杰。
于保杰年出生于尉氏县岗李乡一个沙岗起伏的偏僻小村子。他像那时很多的农村孩子一样,充满快乐和幸福。
苦难是从10岁开始的。那年,他的腿突然开始疼痛。他开始并没在意,情况慢慢地越来越严重。去当地卫生院求治,医生说是关节炎,然后按关节炎治疗。药断断续续吃了几年,病情却越发严重。他又去看医生,医生按骨质疏松治疗。到十七八岁,他的脊柱已经强直,不能行走。他只能终日躺在床上。这一躺,就是几年。那种绝望、愁苦,非一般人能想象。实在无聊,于保杰就找来很多书看。从此,文学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心里萌出了嫩芽。他试着开始写些文章,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情怀。除了书,还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与他为伴。他尝试着,把自己写的东西投寄给广播电台。
他的心声,就这样被数百里外的睢县姑娘蔡海英听到了。
夜深了,满怀心事的姑娘在灯下展开信纸,在笔端倾吐着自己的心事和柔情。没过几天,一封回信就落到她的手上。那一个个字,仿佛都是跳动的火焰。蔡海英没有想到,他们有那么多共同的话语和心灵契合的东西。从年到年,他们鸿雁传书,长达4年,爱情之树开始生长。尽管在信中于于保杰向蔡海英说明了自己的病情与家境,但蔡海英还是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他们在信中用诗句倾吐着炽热的感情。这充满“乡土味”“炊烟味”的情书至今被他们珍藏。那发*的信纸上是他们满满的情、深深的爱。
年下半年,22岁的蔡海英决定去看看她熟悉又陌生、遥远又贴心的他。
那是一个美丽的秋日,她拿着他在信中画的路线图,对妈妈谎称去朋友家。终于踏上了那条她在心里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的路。
然而,下了车,这个从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上来的姑娘,看到的却是岗峦起伏、杂树丛生,她的心里顿时像这沙岗一样荒凉。
她提着礼物,跨进那个堆满花生秧的农家小院。那个住在她心里长达4年的人,此时拄着双拐,脸色蜡*,靠门站在夕阳下,一双热切而又不安的大眼睛在凝望着、迎接着她。
姑娘打量着,三间旧瓦房里,中间连个布帘子也没有。西间一张小床,是他睡的地方,东间一张床上是他中风偏瘫的妈妈。
那天晚上,他们相对而坐。姑娘的心里在翻江倒海,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深深明白,她的选择,将会面临多大的阻力和困难。
那时的于保杰,经过治疗已经能够走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可是看着这个一无所有的家,她的心还是很凉。夜里一点多,她问自己睡哪儿?那时他的母亲刚偏瘫,他就蜷缩在母亲床头,把自己的小床让给她睡。
第二天早上,天刚刚亮,她就要离开了。他依依不舍地送她到村口,失望而伤感地说:“你这一走,不会再来了。”她只轻声说:“你放心吧。”这话是安慰他,似乎也是她安慰自己。
在返乡的车上,蔡海英展开纸条,于保杰飘逸的钢笔字映入她的眼帘:“分手的时候正是春天/蒲公英在风中展开了美丽的小伞……我知道/流浪是你生命的归宿/漂泊是你灵*的家园/如果我的挽留/给你的只是羁绊/我将是多么的愧疚和不安/那么,让我轻轻地挥手/化作一阵送你远行的风烟……”
回家后,她向母亲袒露了心声。母亲气恼又不理解地说:妮啊,你到底图啥嘞?哥哥姐姐出于对妹妹的关爱,更是竭力反对、反复阻挠。
那一天,正在吃饭,气氛很沉闷。大哥忍不住又训斥她,强令她跟于保杰断绝关系。倔强的蔡海英心情烦躁,反唇相讥。一向疼爱她的大哥怒不可遏,竟出手将她暴打一顿。身心遭受重创的她,躺在床上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娘叹口气说,不管你了!随你便吧!
撇下亲人怨怒的目光,她毅然决然地转身走向了他,像一片追寻自由的蒲公英,走进这个小村子。
那一天,他是多么惊喜,他终于迎娶了心仪数年的心上人。
从新婚之日起,她就开始了有生以来最艰难最困苦的生活。
展翼为伞,为心上人遮风挡雨
新婚燕尔,于保杰常常吃力地挪动着双脚,陪蔡海英漫步在开满野花的乡间小路上。路边,一株蒲公英正热烈开放。幸福的蔡海英停下脚步,指着那些花朵,对于保杰说:“你看,我像不像一朵追寻自由与爱情的蒲公英?”
但现实生活并非全是田园诗意,蔡海英和于保杰要面对的困难超乎寻常。婚后次年,蔡海英生下了大儿子。于保杰不能下地干活。身单力薄的她,用瘦小的肩,扛起了这个家。
新婚22年来,他们夫妻朝夕相处,几乎没有分开过。因为他的生活离不开她。
她在娘家时,一般的农活也很少干。到了于家,农活和家务,基本上都是蔡海英一个人扛了。
农忙时节,她天不明就起床,先做饭,再给丈夫穿衣、给孩子穿衣,再到田里劳动。她去的最早,回来的最晚。女人干的活儿,她得干;男人干的活儿,她还得干。争强好胜的她,所有的农活没有落到人家后头过。
为了给丈夫带来尊严,她在田里干活,付出最大的力气,也要把农活干好、干完,争一口气,不叫外人看笑话。实在劳累、实在为难、实在委屈的时候,就往车底下一钻,偷偷哭一场。
妻子的苦与累,于保杰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在农活上帮不上忙,便拖着病残的身躯,在家里尽力为蔡海英做可口的饭菜。*昏,从地里回到家中的蔡海英,看到那散发着清香与温情的饭菜时,一天的疲倦便会一扫而空。
进田干农活,回家养鸡猪,收获却是微薄的。一年到头,除了支出,所剩无几。就是这样,为了爱,为了情,为了自己坚强的信念,这个身单力薄的姑娘,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里,与那些超强度的劳动抗衡着、与贫穷抗衡着。那些劳累和苦难,考验着她,也考验着他们的爱情。
苦与累且罢了,虽然村里大多数街坊邻居对他们是同情和给予帮助的,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对于蔡海英的行为,不是赞赏和崇敬,而是鄙夷和嘲讽。
对于他们的前景,连婆家一些亲近的人也不看好。
这些人,低估了爱情的力量,低估了蔡海英这个身单力薄的姑娘因为爱情激发出的巨大能量。
爱一个人,不仅仅是陪伴,爱一个人,就要给他幸福,爱情要幸福的生活来保驾护航。
穷则思变,她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投向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商场。
做送鲜奶生意过上幸福生活
我的爱,谁也别想拿走
蔡海英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与命运抗争,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航向。
年,他们带上老人和孩子,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小村,走向了社会大舞台。
然而,商海似乎更考验人的智慧和耐性。他们先去离家不远的新郑市,接了一个录像厅,效益不好。不久,他们又开始做液化气生意。
蔡海英一边做生意,一边照顾老人、丈夫和孩子。于保杰只能在店面看着,所有的搬、装、扛、提活儿都是她。她天天上楼下楼跑着去送液化气罐。那一罐气重30公斤,为了家,为了丈夫和孩子,她不知从哪儿来的力气,能扛着一罐气跑到楼上去。用户住几楼,她跑到几楼,下楼再把空罐子掂下来。
力气活儿,于保杰干不了,但他善于动脑筋。从未学过家电修理的于保杰,买来相关书籍,一页一页地刻苦研读,然后将灶具拆卸、重组。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彻底掌握灶具的结构与原理。当客户家中的灶具出现故障时,于保杰便为他们免费维修。
液化气生意是一个辛苦活,需要的是身强力壮的人。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而出的苦力却没有丝毫减少。
眼看这个生意不行,在生意萧条的店门口,她托着腮帮,坐在那儿,看着人来车往,看着世间万象,想了很多。
那天,她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新念头,鲜奶配送,人家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人家在新郑代理,我为什么不能在尉氏代理?
对于这个决定,家人除了于保杰,都不同意。相依为命的公公尤其强烈反对。这个质朴善良的老人,害怕这个勉强维持的小家遭受一点风雨就会坍塌。
看准了的事,就要去做。认定的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如她为了追寻爱情踏上的那条路,什么也阻挡不了她。
关键时刻,于保杰出面力挺蔡海英。他说:“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奶制品前景广阔。鲜奶的配送是一门朝阳产业,只要用心做,一定能成功。”于保杰的话,更增添了蔡海英的底气。
合同签到手,就用心去做。这并不是一条坦途,没有鲜花铺设。租一间小门面,摆两个破冰柜。初期的创业,就是到小区、到胡同,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一家一户上门去推销。
她第一次给订户钉奶箱。在人家门口,她费力地举着电钻,却不知如何操作。她满脸笑意对人家男主人说:大哥,我头一回,也不会用,要不,你帮帮忙?人家不客气地说:你不会用那你是干啥咧?你可是做生意的呀,这活儿可是你自己的活儿呀!蔡海英无话可说,跑回家,扔下电钻,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于保杰无法帮助妻子,只能好言抚慰,仔细看看说明书,按着说明书教她。她擦干眼泪,又跑去给人家钉。
创业初期,蔡海英遭遇的委屈多不可数。她只能将这些委屈一一向丈夫倾诉。每逢此时,于保杰便成为一名忠实的倾听者。他对蔡海英说:“我是一个‘气布袋’,我撑开口,你只管装吧。无论你受多大的气,我这里都可以装下。”
慢慢地,有了越来越多的订户。不管订户多少,她一早就得上门去送奶。开始客户少,她四五点起床,送完奶不耽误回来给丈夫和孩子穿衣做饭。后来,订户多了,她起床越来越早,也越来越累、越来越难。
那时,她的体重只有40公斤,骑着自行车带两个小铁篓,里面装了满满的奶,一家一家去送。有的胡同很深,胡同里下水道上的水泥板天长日久,不稳定。她骑着车子从上面走咚咚直响。当时她也没有想什么,谁知道有一天,有个人天不亮便起床,专门堵着她,生气地说,卖奶的,你往后不准来了!半夜正睡得香呢,你天天这样,还叫人睡觉不?蔡海英羞愧难当。从此以后,她就在胡同口把车停下,不管多长的胡同,她都是提着奶送到人家的奶箱里。
那时,她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她最大的动力,就是感觉着生意一天一个样,幸福在招手。
更大的困难、更多的考验不是上门送奶,而是从新郑拉货。当时她拉货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老年三轮摩托车。从尉氏到新郑,50多公里,为了不影响白天送货,她都是夜里去。
去进货,要穿越尉氏西部沙岗,很多荒岗人烟稀少。尤其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沙岗,岗高林密、幽深僻静。夜间从里面穿行,胆子小的蔡海英总是万分紧张,更怕三轮车突然抛锚。
那些拉货的日子,有过太多的艰辛和苦难:路上车突然出现故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求助无门;突降大雨,电闪雷鸣,人被淋成落汤鸡;大雪弥漫,车不能行,困在路上……可是,任何困难也没能阻止她前进的步伐。
年夏日的一天,蔡海英在进货返回途中,乌云盖顶,紧接着大雨倾盆。可是,蔡海英不敢停车,她当晚必须赶回家。不知过了多久,当已经被雨淋得浑身湿透的蔡海英快到家门口时,发现大门敞开,家里所有的灯都亮着。一个瘦弱的身影,撑着雨伞,孤零零地站在院门外。蔡海英跳下车,一头扎进于保杰的怀里,任由泪水、雨水、汗水交织在一起。
她说:“他在门店打理着。我不管付出多少,他都看到了,非常理解我。吃多少若,受多少委屈,他都知道,是我的坚强后盾。有这,就够了。”
与于保杰并肩前行的日子里,虽然经历了诸多的坎坎坷坷,但有了于保杰的全心呵护,这种坎坷不再只有苦涩,更多的是甜蜜和幸福;她和于保杰正在奋斗的一切,就是她穷尽青春追寻的诗和远方。
如今,他们有了车有了房,在城里安下了温馨的家。
从苦难中走来的两人,更懂得体恤别人。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爱情之花,在风雨之后的阳光下更绚烂。
本文主人公蔡海英
爱是一张网,她在外面,家在里面
尉氏县城东郊贾鲁河滩边一个场院里,于保杰和蔡海英夫妻在工作之余,就泡泡茶、读读书。阳光明媚的日子,蔡海英会幸福地望着激情澎湃的丈夫朗诵诗作:“爱有痛苦/也有泪光/但是呵/亲爱的/你的一句轻轻的表白/就给我带来无边的欢畅/仿佛瞬间/我从人间进入天堂/小草是多么翠绿/阳光是多么明亮/面对这一切/我怎能不放声歌唱/歌唱爱情,这心中的绿色/歌唱爱情,这生命的阳光……”
蔡海英看丈夫的眼睛,总是熠熠闪光。她说:“我就崇敬于保杰的人品。我对他的钦佩,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我喜欢他的自由诗。文品就是人品,他的诗就是他的人。他说,我做得最对的是两个选择,第一是我选择了他,第二是我选择了这个品牌代理。他说我很聪明,在人生路上选择了他,然后才有今天的幸福。我承认!”
在这样的幸福生活中,蔡海英更能去把握幸福、滋养爱情。爱是一张网,她把自己最亲的家人都网在里面。
20多年来,公公一直跟随她,见证了他们的磨难和成功。老人家今年91岁。
对待老人,她做着儿媳妇应该做的事,做着闺女应该做的事,更做着儿子应该做的事。
4年前,老人患糖尿病并发症,脚肿得发亮,还有肾积水。医院,医生委婉地说,八九十岁的人了,啥也不用忌嘴,也不用难过,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蔡海英没有放弃,而是多方求医。在医院陪护3个多月,上楼下楼甚至到厕所都扶持着他。输液、排尿,给老人煎药,精心照料。在医院,于保杰只能跟在后面,照顾老人他是插不上手的。一次在输液室,蔡海英紧靠着坐在老人身边,像乖女儿一样手指轻轻摩挲着老人手臂上那结满老年斑的干枯的皮肤,轻声细语、悉心照料。当大家知道她是儿媳妇时,都不敢相信。老人脚肿胀裂开血口子,流血水,她一天两遍按医生的嘱咐用药水给他洗,合理调配饮食,终于在一位大夫的治疗下,让老人神奇般地恢复了健康。现在,91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像孩子一样骑着三轮车到处跑,聊天,看戏,打牌,快活着呢。
幸福,簇拥着这个饱经风霜的传奇的家,老人,就是这个幸福之家的象征。
蔡海英是个好媳妇,于保杰也是个好女婿。蔡海英当年执意要嫁给于保杰,父母和哥哥都极力反对过,但于保杰对岳父母一家人却始终没有半点怨恨之心。10年前,他们将一直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的蔡海英弟弟接到尉氏,请他在公司里打理内务,并为他组建家庭。年春,他们又将蔡海英的父母接到尉氏。当时,蔡海英的父亲正患重病。接到尉氏县后,于保杰便带着岳父,辗转尉氏、医院就治,悉心照料。岳父的消化功能严重退化,于保杰做饭时,尽量多做一些流食,然后由蔡海英一勺一勺地喂给岳父。闲暇时,于保杰就陪岳父在县城四处走一走、逛一逛。年,老人的生命走到尽头。弥留之际,老人握住于保杰的手,说:“英子有眼力,她没看错你……”
于保杰与蔡海英彼此照顾、互相呵护,演绎了一段爱情佳话,更成就了一段大爱传奇。
年2月,开封市推选道德模范候选人,默默无闻的蔡海英被一位知情者上报到尉氏县、市文明办,大家都为他们的真情而感动,为他们那平淡而热烈的心而感佩。在网上,多名网友为蔡海英投票、点赞。当年5月,开封市评选出20名道德模范,蔡海英作为孝老爱亲类型道德模范名列其中。年3月,蔡海英被推举为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并光荣入选。
蔡海英终于用爱撑起了这个家,给了老人、丈夫和孩子幸福的生活。他们现在的一家人,是幸福的一家人。大儿子已长大成人,懂事听话,小儿子还在读小学,聪明可爱。孩子大了,她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老人和丈夫。
蔡海英说,为了爱,再走一遍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路,她也愿意。
蔡海英,这位弱小的女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叫最坚贞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