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在于改变 [复制链接]

1#
白癜疯 http://pf.39.net/bdfyy/zjft/181116/6649665.html

前面两文分别论糖尿病诊断历史和整体论下的糖尿病误区,那么如何理解这些数据的来源。现代医学的流行病调查是建立在单一认识的理论之下的,它将人看成同样的构成,而疾病就逐渐演变成了各种数据、影像的分析,而不断地将生命片断化、静态化,而这种越来越分的分析,使得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单一,越为越隔裂联系,也就会越来越棘手。即使有所区别,仅仅只在一些指标上的,用概率来进行区分,就如糖尿病认为是降糖药物等产生的治疗效果,却没有将相关因素统计,而各种宣传并发症的严重性,反而让病患背上思想的负担,而对药物的依赖也形成了片面的治疗手段而加剧病情却被忽视了。

为什么都会认为是一定是用降糖药物对健康发生作用呢?很多的调查统计都没有将这一因素独立出来统计,当然也不可能独立出来进很分析,其实更多的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改善而起到的维护健康的作用,而不仅是用药降血糖发生的作用,那种综合的作用被人为地忽视,而没有纳入调查统计里。来假设一个数据调查。

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分成几类,形成调查问卷。用药情况,分成正常用药情况下有过度用药与正常用药,持续用药与间断用药,固定用药与调整用药等等。运动情况,分成几种强度,高强度与低强度,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不运动与规律运动等等。饮食情况,分成控制与非控制,偏素与偏荤等。作息情况,分成规律与不规律,饮食规律与不规律,睡眠规律与不规律,早起早睡等。心理因素等等,内向与外向。

从下表可以看到,并发症并不可怕,这是美国20年的调查统计。

美国20年糖尿病并发数变化

在如此多因素的调查下获得糖尿病与并发症的数据关系才有说服力,这才是真实世界的调查情况,再查看糖尿病与并发症的数据(上图是3%多),哪类人最可能有并发症呢,可以呼之欲出了。

简单思维之下,找寻的就是这种糖的果,永远都不会综合地思考。糖是胰岛素所直接控制的,那么有没有间接控制的其它因素,比如说即使在胰岛素分泌正常的情况下,仍会造成糖的升高,显而易见它是存在的。胰高糖素、儿茶素、甲状腺素、肾上肾素等等很多,血糖正常了,那么这些激素会正常吗?现代医学有人研究这种问题了吗?

糖尿病真正应该叫内分泌紊乱的病,可都盯死了胰岛素,其它的怎么办,还是那句话血糖正常了,那么这些激素就会一定正常吗?身体内的这些激素到底是什么作用的,有些是抗炎,抗过敏的,乱了就是身痒,抵抗力下降,有些是提供能量的,少了就会怕冷,糖皮质激素能诱发白内障,有些是抗心血管病的,抗肌营养不良的等等,单纯打胰岛素能维持这些激素不乱,做梦吧。这些并发症哪些是胰岛素正常后就会不发生的?

单列出某个因素来推理真的好正确,但放在多因素下就不成立了。就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经典力学啊,理论上成立,但现实中多因素存在下,两个铁球并不会同时落地,这就是什么叫分析与综合,理论与现实的差异。

那么糖尿病与并发症那底是什么关系,病人该如何来自我管理,如何从数据上去体现。并发症的发病率并不是如什么人说的十年必有,还有什么20%的肾并发,什么80%的心血管病,都是胡说。其实真正好好想想,10%的糖尿病人,如果真的并发发病率那么高,医院里全是糖尿病人,全国的死亡率要什么升高几个点。

很多人对中医说要有数据,而他们自己在谈并发症时总是会说看到什么人不控制并发了,什么人用药控制好了,这些东西都是主观很强的个人感觉,没有说服力。他们真正并不知道数据是如何来使用的,是怎么来说明的。数据是解释工具,是客观工具,在合理的方案下的解释工具,而不合理的方案得出的数据来解释就会有错误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年《维多利亚宣言》的提出基于影响健康,导致疾病的因素中,内因15%,社会因素10%,医疗因素8%,气候地理因素7%,个人生活方式的因素却占据了60%,也是算是整体思维的表达了。健康生活是整体因素的主要部分,饮食、起居、运动、作息、心理都需要改变。

原创感悟,融汇中医、科学、阳明心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