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的糖尿病。GDM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1%~14%,我国发生率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1]。GDM可导致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胎儿畸形、早产、巨大儿等一系列母婴并发症,虽然GDM患者糖代谢多数产后能恢复正常,但是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妊娠期血糖正常者,严重危害母婴健康[2]。GDM的控制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治疗,更依赖于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相关研究证实,GDM患者拥有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采取积极的自我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深入了解GDM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对医患双方制定医疗、护理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策略有深远意义,现对GDM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自我管理概述
1.1 自我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自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治疗、教育及工业领域中,3个领域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也有一定的差异[3]。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而提出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通过在药物使用、角色转换和情绪调整上的积极参与以更好地治愈自身疾病[4]。Corbin和Strauss[5]研究认为,自我管理的3大任务是:①所患疾病的医疗和行为管理:如及时就诊、按时服药、坚持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②角色管理:能胜任日常角色行为,如能完成平日工作及家务、社会交往等。③情绪管理:对愤怒、担心、挫折感等情况能积极应对,保持情绪稳定。
1.2 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SCT)是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6]。SC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7]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并从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个体自理性(personal agency)。Bandura认为个体能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同时也能对自身施加影响。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个体自理性就是指个体具有主动地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3]。
2 GDM自我管理必要性
2.1 GDM自我管理影响因素:①文化水平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文化水平是影响G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越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就越弱[8],这类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同时获得渠道也有限。②经济收入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其拥有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样也较差,复杂的疾病筛查监测程序、较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活方式矫正造成的额外经济支出成为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限制因素[9]。
2.2 GDM自我管理现状及实施必要性:有研究发现,90%的GDM患者缺乏自我管理知识、技能和自信心,及时实施有效、可行的GDM自我管理教育,能提高患者综合管理能力。今后对GDM患者的健康管理研究应注重对其实施连续护理干预服务,以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预防保健[10]。
3 GDM自我管理内容及评价指标
3.1 GDM自我管理内容
3.1.1 日常行为管理:包括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能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用药、规律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孕检和定期随访等。①饮食:如何均衡饮食以保证血糖控制,顺利渡过妊娠期是GDM饮食管理的关键[11]。有研究显示,通过对GDM患者进行个体化饮食护理,使患者容易掌握每日食物的总摄入量及均衡分配饮食,既保证了各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也使血糖保持稳定,使孕妇和胎儿获得充分营养,保证胎儿健康生长[12]。②运动:赵庆霞等[13]对60例GDM患者实施个性化辅导,运动护理作为生活干预一部分,能有效改善妊娠期体育活动的变化,孕妇GDM发生率和体质量明显下降。适当的运动有益于孕妇血糖的控制,与药物治疗一样对患者的治疗作用不容小觑。③用药:胰岛素治疗是治疗GDM安全有效的方法,使患者血糖控制平稳,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④血糖监测:血糖监测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动态数据,便于发现血糖值的高峰和低峰,及时调整饮食或运动情况,亦帮助调节药物剂量,从而控制母体血糖,保证母婴安全[4]。⑤门诊产科随访:门诊产科流程管理促进了血糖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建立血糖筛查,确诊后的饮食建议、心理疏导、血糖监测等一系列流程,及时对孕妇的饮食、心理进行引导,消除其焦虑。
3.1.2 角色及家庭支持:大部分GDM患者为保护胎儿会表达出更强烈的责任感和更加积极的促进健康。赖雪红与潘淑媛[15]对100例GDM患者丈夫参与自我管理教育及家庭自我护理管理的研究后得出,丈夫参与自我管理能有效控制GDM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护行为能力。
3.1.3 情绪管理:有研究显示,大约有1/3的GDM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同时也提示疾病的诊断对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16]。因此,在GDM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中还应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态度,消除焦虑、紧张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2 GDM自我管理评价指标
3.2.1 疾病知识及情绪状态的改变:提高疾病知识水平,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患者促进健康行为。有研究显示,患者接受相关糖尿病教育后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17]。通过教育也可以改变患者的认知观念,从而纠正不良的情绪和行为[16]。因此,在GDM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中,不仅教会患者相关疾病知识,还要注重患者情绪状态情况。
3.2.2 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是自我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教育可有效改善GDM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水平,促进患者健康。自我管理教育能提高患者对适当运动、饮食控制、血糖检测等提高依从性,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8]。
3.2.3 检验指标的改变:GDM患者的生化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以及体质量指数等。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这些检验指标的改变上。
4 GDM患者管理模式
4.1 压力干预管理模式:陈菊红和方英[19]对102例GDM患者实施了压力干预管理,通过组织压力干预管理团队,设立GDM联合门诊实施压力干预管理:多媒体授课、心理咨询、问卷调查、一对一指导教育等。研究表明压力干预管理对GDM患者心理状态改变与血糖控制是有效的,为GDM患者提高压力适应能力提供了新的管理途径。
4.2 一体化系统管理模式:平风娟等[20]将一体化系统管理应用于200例GDM患者中,通过实验组的4阶段一体化系统管理,如第1阶段集中授课,给予相关疾病知识教育等,第2阶段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第3阶段血糖监控及同伴支持教育,第4阶段收集资料,评估疾病认知等。最后得出实施一体化系统管理可有效降低GDM患者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4.3 目标管理模式:龙秀红等[21]对90例GDM患者实施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由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加目标制定,在日常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并努力实现所共同制定的目标一种管理办法。本研究中为患者建立目标管理档案,制定血糖、体质量控制目标及饮食、运动目标。结果显示目标管理可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及体质量,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巨大儿等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
4.4 记录糖尿病日历模式:郭慧洁等[22]通过对GDM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指导患者记录“糖尿病日历”,通过此干预后研究得出,患者饮食依从性、运动、自我血糖监测明显提高,显著优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