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应对糖尿病需要知道的知识 [复制链接]

1#

糖尿病发病率非常之高,是中老年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病人超过1亿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无论从那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深入了解糖尿病及应对之策。

了解糖尿病之前,我们要首先知道一些体内代谢的知识。人体内包含三大物质代谢,即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三大物质代谢包括糖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三大物质的代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三大物质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均为人体生存所必需,机体正常情况下,人体依靠糖代谢提供机体运行的能量,而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脂肪有储能、保护机体、保温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给,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机体会通过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

糖类分解代谢可以生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一些氨基酸,可转化成糖类。糖类供应充足时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类,一般情况下,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要知道糖尿病如何发生的,先要了解体内的一个重要的器官,即胰岛。胰岛即为分散在胰腺中的不规则的细胞群,具有内分泌功能。胰岛包括至少三种细胞:A(或a2)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或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近年又发现一种细胞,称为D(或δ或α1)细胞,它在正常情况下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D细胞增生或发生肿瘤时,分泌大量胃泌素,称为胃泌素瘤,可引起胃酸分泌过多的消化性溃疡。

胰岛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几个细胞,大的有数百个细胞。人约有胰岛50万个,占胰腺体积的1~2%。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第一个合成人工牛胰岛素的国家。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经过严格鉴定,其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巨大进步。

实质上胰岛素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激素,控制着体内蛋白质、糖、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

(1)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即增加血糖的去路而减少来源减少,从而降低血糖。

(2)促进脂肪合成和贮存,抑制脂肪分解。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并促进糖的利用。当胰岛素分泌减少时,脂肪动员增加,出现脂肪代谢障碍,酮体生成增加。

(3)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阻止蛋白质分解。

(4)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

而糖尿病的发生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胰岛功能减退所致的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

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破坏所引起的胰岛素完全缺乏所发生的,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在我国其发生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胰岛B细胞功能破坏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而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在我国其发生率约占总体糖尿病病人的95%以上。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人,患者多体型肥胖。这些特点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是由于胰岛功能老化引起其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而体型肥胖导致胰岛素分泌的量相对于机体代谢所需的相对不足,毕竟90公斤体重所需的胰岛素肯定明显多于60公斤所需的胰岛素的量。

此外,由于胰岛素对三大代谢物均有明显的影响,且糖尿病时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进行供能,机体会动员脂肪入血供能,于是出现了高血脂,及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也会参与供能,所以糖尿病患者多同时伴有脂代谢及蛋白质代谢的异常。

血糖升高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形成的产物称为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地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由HbA1a、HbA1b、HbA1c组成,其中HbA1c占约70%,这就是临床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依据。

而血糖明显升高,还会导致糖类通过非酶反应与机体内各器官的蛋白质发生广泛结合,这些与糖结合的蛋白质,就会首先失去原有的功能,其次这些糖基化的蛋白质就会成为人体的异物,机体会首先启动排除异物的免疫反应,这些糖基化的蛋白质就是异物反应的基础,最终各个靶器官就成为机体免疫反应的战场,其结果是造成对各器官不可逆性损伤,因为机体无法清除已经变成异物的糖基化蛋白质。

这就是为何糖尿病会引起全身各个脏器损伤的原因,糖尿病会引起心、脑、肾、足、眼、血管、神经及皮肤的广泛性病变,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皮肤几乎%受累,而且皮损多样化,既有特征性皮肤改变,也有非特征性改变。糖尿病引起的皮肤增厚是其主要特点之一,有一种糖尿病引起的病变即为糖尿病性硬肿病,表现为背部皮肤增厚,我们小组曾在国际上报告其治疗方案,经治疗后其皮肤可有所减轻,活动受限可明显缓解。

鉴于糖尿病的发病及特点,要减少及控制2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需要控制生活及饮食方式来实现,首先应该控制体重,维持合适的体重是减少其发病的最主要的措施,避免体重超重而导致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其次应该限制糖分的摄入,因为过多的血糖的波动可能会损伤胰岛的分泌功能,因此从青少年时代就应该有保护胰岛功能的意识,中老年后更时刻注意限糖。

由于40岁后,胰岛和所有器官一样,其功能会进行性减退,到其分泌的胰岛素无法完全满足机体调节血糖之需时,就会发

生2型糖尿病,治疗手段主要是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强相应的受体功能,抑制糖的吸收入及促进糖的排泄。如果这些手段无法控制血糖时,就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

目前的进展是,或许可以通过胰腺或胰岛移植,及干细胞移植来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当然,有些还在试验室阶段。

糖尿病的发生有时是缓慢的,初始症状并不剧烈,但其危害是潜移默化的,而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相当一部分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否则当并发症发生时,用药物治疗疗效常不尽人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