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3月29日晚,“上海医疗紧急救助”共享文档刚上线不久,几百条求助信息就蜂涌进表格。
这其中,有急需血透的重度尿*症患者、亟待化疗的白血病晚期病人、大量出血要做宫腔镜手术的母亲,还有即将断药的高血压老人……填写求助文档的往往是年轻人,他们在为家里的老人寻医问药。
文档背后的志愿者团队中,董毅(化名)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三的学生。通过一根电话线,他听到了疫情封控中人们无助迷茫的疑问。看病、配药,如今需要跨过一个又一个关卡。在董毅看来,医疗问题的一个症结在于“资源对接不匹配”。
志愿者的作用更像是信息的“中介”。接到求助信息后,他和团队成员要做的是核实、跟进、对接,他们向居委会、医院、交警大队等机构或部门打电话,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反馈信息给患者,试图打通就医问药的渠道。
最初,他常常早晨七八点起来,工作到半夜两三点。截至4月13日,他们总共收到求助例,其中约35%得到了解决。
除了通过文档进行信息整合,志愿者们还创建了医药互助群、血透互助群、肿瘤互助群。
今年50岁的金玥(化名)是肿瘤互助群的志愿者,“我们也是不停地摸索。”金玥说,“想办法一起发动互救。”
“上海医疗紧急救助”文档。
口述人:董毅
“他们(患者)走不下来一个完整的流程,会在某个环节卡住”
我21岁,大三,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学,读法学专业。
上海现在主要一个问题是,资源对接不匹配。所以他(求助者)可能需要去找一个渠道了解信息,我们就来做中介、端口,告诉他们现在可以去打哪个电话,找哪些部门,去干啥。
3月29日晚上,我们创建了“上海医疗紧急求助”的在线文档,发出来当天就是10万+的浏览量。
文档上,有的人可能需要药品,有的人需要医疗,有的人需要交通。我们把这些信息做整合,明白具体有哪些问题,再去联系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果需要居委提供通行证就找居委,医院医院,如果是道路的交通问题就联系交警大队,还有疾控等等。明白他们的流程,再把相对应的回复反馈给求助者。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工作。
我一开始每天早上七八点起来,工作到半夜两三点。
文档里头有些人心理压力比生理压力大很多,好多都是阳性病人(还没转运),占了我们求助文档的大部分。
有一个求助者,一家五口人,四个人感染了,他说这几天一直联系不上居委会,各种渠道也买不到药,家里物资也没有。来求助我们,看我们有什么办法把他拉去隔离。
但其实我们去联系以后,他没有那么严重,像这类求助者,(他们)没啥大毛病,(但)害怕传染家人,心里很急。可能居委会过载了,忙不过来。
现在(上海的*策是)自测是阳性,要报给居委会,居委会组织你做核酸。所有的端口都要从居委会走,但是这部分人因为跟居委会联系不上,他就进行不到下一步,所以他现在就很焦虑。所以我们跟他去联系以后,(让)他知道什么渠道可以走,帮他缓解焦虑。
现在,文档里最需要求助的人是有基础病的。最常见的两种,一个就是血液透析,他可能是糖尿病或者肾衰竭之类的病,需要定期去做血透,另一部分是肿瘤,需要定期做化疗。现在封控,他(患者)出不去,医院,你要出去,需要居委会批条,医院。但是他们(患者)根本走不下来一个完整的流程,会在某个环节卡住,所以就很着急。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求助者是通过一个医护对接我的,医护跟我说,这个病人现在非常严重,需要做肾的手术,现在一直在咳血,他还有抑郁症,也已经断药了。说是联系到他在奉贤,医院,觉得那里医疗条件好。
他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就医)要跨好几个区,他自己有车能开过去,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去接触居委会,虽然租在那,但没有和居委联系过。然后我先是去联系居委会,医院。
医院的电话一直打不通,后来我们通过医院的医生,问(医院)相关*策适不适合他的情况。
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院的*策更新不及时,大家想问又问不到,我们转这么多弯去问。希望有一个整合的医疗信息平台,每天发布上海各区收治病人的情况、最新的*策。
还好这个患者自己有车,能够比较顺利地就诊。
没有私家车的患者比较麻烦,只能坐救护车。因为现在有个问题,我看网上好多人建议,医院,你直接打,肯定来救你,这样一宣传之后,所有的人都去打,导致资源挤兑。真正需要的人排了多(号)。
另外一类,家里头有人需要药品,常见的有连花清瘟等感冒药、泻药、胃药、儿科类药物、精神类药物,居委会会开通行证同意他去拿药品,但是他没有资源。我们会有医疗的志愿者提供一些渠道,比如说网上问诊、好大夫App等等,直接告诉你最近(是)哪个药房,现在有什么药,你可以怎么去拿。
我们也很难去全面掌握(信息),只能说慢慢建立起人脉关系、沟通渠道。
现在信息沟通的机制,是一个很乱的状态,大家都不知道彼此有什么规定,比如说,在奉贤是一个*策,去浦西又是一个*策,你这边交通要用通行证,那边交通可以随便走,你这边7+7,那边是2+12。我在想,是不是能把这些情况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