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容错过中国科协发布ldquo干细 [复制链接]

1#

提到糖尿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事实上,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到1.14亿。也就是说,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如果再加上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这个数字会更加庞大。

可以说,糖尿病是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患了糖尿病,通常没有太多不适,但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却在不断经受腐蚀。因此,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由于患者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作用出现糖代谢紊乱,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引起肢体坏死、失明、肾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视网膜血管病变(DR)引起的视力障碍、周围血管病变产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和肾小球微血管病变(DN)导致的肾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危害——血管最受伤

随着糖尿病诊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病程延长,相应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N、DR、DNP)的发病人群也日趋庞大。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病、失明、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

目前仍不能有效地预防或逆转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因此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当今医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旁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各种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物质等特性,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通过全身效应改善微血管并发症。目前已被用于治疗1型或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1、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约1/3的1型糖尿病和25%的2型糖尿病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在国内,年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

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以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进行性积聚,尿蛋白排泄量增加(30-mg/天),后期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大量蛋白尿生成(﹥mg/天),发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再生修复治疗策略应该越早期介入越能显现出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归巢至肾脏病变组织,使肾脏组织再建,恢复原有肾小球结构,并且参与肾脏的免疫调节,减少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肾脏前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延缓或逆转肾脏病变进程。

2、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病变

在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眼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盲率随病程和年龄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水平是影响DR进展的主要因素。

研究显示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以及饮酒、吸烟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10-14年者26%发生DR,病程15年以上发生率为63%。我国糖尿病患者中DR总患病率为44%-51%。

DR是视网膜组织发生闭塞性、渗漏性和增殖性的微血管病变,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但现有的治疗未能有效保护血管和神经,进而控制疾病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能直接趋化至损伤区域,分化为内皮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视网膜修复。Raymond等研究表明,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至视网膜下间隙能改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促进光感受器细胞功能恢复。

3、干细胞控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常见糖尿病慢性副反应之一,因临床症状表现较早所以易误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感觉减退或无知觉。

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干预方式是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和神经细胞血供和氧供,以及营养神经。

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可改善DPN周围神经的神经传导、临床症状及血糖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干细胞可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干预可行手段。

免责声明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凡本平台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仅用于个人学习及科普推广,采用的非本平台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与版权者联系。如果本平台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函告或电话通知我们,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相关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

1

1

1

1

1

1

1

1

1

1

-END-

往期精选

当细纹干纹悄悄爬上脸庞,何以解忧,唯有细胞外泌体!

CCTV:神奇的膝关节干细胞软骨再生修复

又一项颠覆性研究,CAR-T细胞修复受损心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