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获奖作品谁来照顾空巢糖尿病老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2.html

谁来照顾空巢糖尿病老人

■文/本刊记者吉梅杨洁尹栋钟卉

75岁的曹宝恩一动不动地坐在饭桌前,足足有十多分钟。

饭桌在客厅,由于屋里就他一个人,十多平方米的客厅仍显得空空荡荡。

老伴走了已经五年了,曹宝恩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其实也习惯了。儿子说了好几回让他搬过去一起住好有个照应,他都没答应。他知道儿子、儿媳工作都忙,孙女上初三了,正是学习紧张的时候,每天晚自习下课很晚,儿子还得去接。再说儿子家里比较小,他过去也不方便。

可是,他毕竟是一个已经患病15年的老“糖友”,视网膜病变也有三年了,去年做了次激光手术,看东西还是有些模模糊糊,生活上不便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医生说,视力恢复是不可能了,能不往下发展就不错。

这人老了,想事情总是一阵一阵的。锅里的水已经开了,他把饺子下进去,苦笑了一下,又找了张凳子坐下来。最近他越来越觉得身上没力气,两条小腿也总是酸麻酸麻的,天气一天天暖和了,小腿却一直凉嗖嗖的。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周围神经病变,给他开了些药,还嘱咐他要多注意。

“我怎么注意啊?”老人对记者说,“我自己一个人,能照顾自己活下去就不容易了。”

五十平方米的屋子,摆了一溜板凳,老人每走几步就要在凳子上坐一下,“吃一次药就跟爬一座山似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据民*部统计,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其中,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和空巢老年人口数量都突破一亿大关。

一亿慢性病患病老年人中有多少是糖尿病患者,记者没有得到准确的数字。不过,如果根据去年的一个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来推算,其中老年患者肯定为数不少,而在他们之中,有许多是空巢老人。

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孤身一人,又罹患糖尿病,相比其他空巢老人,只能用“雪上加霜”来形容他们的处境。

由于是糖尿病患者,相比其他空巢老人,这部分人群会面临更多问题和困境。

记者调查发现,空巢糖尿病老人主要发愁三件事:

首先是吃饭。

老病友王盛全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二两主食,几克油几克盐的,但是做自己一个人的饭,很难把握这个量。我往往是一次做上几顿的,到时热热吃了,也是为了省事。还不敢去外面就餐,多糖多油多盐,对血糖控制非常不利。”

不少社区也考虑到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想了很多办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有的社区和饭馆联手,开办了老人小饭桌,确实方便了老人用餐,对不便下楼的老人还可以上门服务。但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糖尿病老人的用餐服务,如提供营养素的合理搭配,计算摄入热量等。

“所以,社区的老人小饭桌,我们也不敢吃,得了这个病(糖尿病),感觉就是被人忘了。”

还让“糖友”发愁的,是就医用药问题。王盛全告诉记者,医院确实方便了老人拿药,但是很多药却没有。如他常服的二甲双胍是某个外国品牌,效果一直很好,但医院却只提供一种国产的二甲双胍。还有一些检查,医院去做。

老“糖友”邢玉珠空巢生活多年,因视网膜脱落做了手术,最近又因眼睑下垂做了修补术。邢玉珠告诉记者,视网膜脱落做手术时子女陪的床,这次住院她没有告诉子女,自己住的院。眼睛蒙了纱布,打胰岛素时,她告诉小护士打几单位,小护士帮她打。为了不上厕所,她尽量少喝水。旁边陪床的一个小姑娘看她头发太乱,帮她梳了梳头发。“能不麻烦别人我尽量不麻烦,但有时一个人确实没办法”,她告诉记者。相对身体条件还好,能照顾自己的糖尿病老人,那些岁数比较大,患病时间长,血糖控制差,并发症严重(如视力差甚至失明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甚至截肢的)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就医问题更加严峻,包括日常生活料理都困难重重。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柳芳社区的王老太就是一个典型。85岁的王老太患有20多年的糖尿病,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疾病。儿女成家后,她成了空巢老人。由于缺乏照顾,她的病情每况愈下,就连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都“发愁得很”。

记者在走进她的家门时,看到一幕惊人的“景象”:五十平方米的屋子里,从客厅沙发到餐桌,从餐桌到厨房,从厨房到卧室,从卧室到卫生间,排列的板凳一个接一个。

“要是不借助这一排板凳,我根本没法在屋子里走动。年龄大了,没有力气,走上两步就需要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为了满足一天的需水量,我会在厨房多喝几杯水,免得渴了再多走一次路。”王老太说,“我每天最发愁的是吃药,一天一把药,哪个都不能少,可是吃一次药就跟爬一座山似的,好累好累啊!”

每个月一千多元退休金,医药费就占了一半,很多“糖友”由于经济困难得不到有效治疗

孩子们回家时,站在楼道里使劲敲门,还要喊“妈我回来了”,好让人知道我并非空巢

精神上的孤独、苦闷也是空巢老人的普遍现象。由于年纪大,身体不便,和外界沟通少,这部分老人甚至还存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问题。

记者采访的一位80多岁的病友,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生活多年,女儿在上海,5年了没见过面。老人身体不好,孤独无助,竟然被邻居骗去房产证,卖掉了她栖身的房子。记者听说“糖友”马文品帮助老人找律师打赢了官司,但房产证目前仍未回到老人手中。而老人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了。记者采访上楼时,老人四处张望,担心遇到那个骗子。

马文品告诉记者,就是因为子女长期不来看望老人,才会被骗子有机可乘。“我就告诉孩子,你来的时候,站在楼道里使劲敲门,还要高声喊‘妈我来了,开下门’。这样别人知道你家里经常有人来,就不会有想法。”

记者采访中,问到这些老人将来的打算,大家几乎都说:“将来实在动不了了,没法自理了,那就去养老院吧。”

不过,一位受访的老“糖友”悄悄告诉记者,北京地区养老院不少,但是听说好点的都在排队,“有的已经排到很多年之后了”。

就算是住进养老院,糖尿病患者也有严重的“不适应证”。

比如祖籍江苏的刘老太,30岁时随丈夫来到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她的儿子在北京上班,没来老年公寓之前,她跟着儿子住在居民楼五楼。刘老太有多年糖尿病,这几年关节炎等各种病症又逐渐增加,再加上去年老伴去世,刘老太的生活成了问题。整日为生计奔波的子女无暇照顾老人,有好几次家里没人,刘老太突发低血糖。子女不得不将老人送到老年公寓。

但是,刘老太在老年公寓住得并不舒适,“核心原因还是因为我是个糖尿病患者。”刘老太说。由于疾病情况,糖尿病患者需要规律监测血糖,每日服药、打针、定期检查,而刘老太所住的老年公寓无法提供这些支持。“我听说丰台方庄地区有个养老院,医院合作,医院的医生、护士定期来养老院为慢性病老年患者检查、治疗、开药,而且能用医保——可惜这样的养老院太少了。”刘老太感慨地说。

当然,对于大部分空巢老年“糖友”来说,宁可居家养老,也不愿去养老院,很少回家的子女给他们请保姆照顾,可是只有个别发达地区有受过培训的助老服务员,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谈不上。北京市富平家*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的家*公司没有专门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内容,“由于照顾老人风险高、不容易了解老人心理等原因,多数务工人员并不愿意接这样的活儿。”

采访中,一位社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她认识的一个空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非常差,双目失明,雇了个小保姆。老人心情不好,脾气也大,小保姆最后离开了他。由于失明,没办法自己注射胰岛素,只好口服药物,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平时他基本上不出门。

“我们无法知道这一栋栋高楼里,到底有多少足不出户的空巢糖尿病老人。”这位社区负责人无奈地说。

社区医生罗大夫觉得,解决空巢糖尿病老人的困境,还要从糖尿病防治教育入手

罗大夫是一名社区医生,就职于北京新街口社区,这里有许多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新街口社区虽然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是他们的病情控制得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防治糖尿病缺少必要的积极性。

罗大夫每天接诊的患者很多,医院的医生不同,她接待患者时可不仅仅是开化验单和开药。她处在防治糖尿病的最前线,对于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她都要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糖尿病防治有多么重要、平时生活上要注意哪些问题、一定要定时监测血糖。即便患者压根儿没把这些话放在心里,她还是照样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告诫患者。

有时,也有个别患者会表现得比较蛮横,撂下一句“我来找你就是开药的,有问题我会去找专家”就扬长而去。但罗大夫仍然相信,只要她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糖尿病防治知识,老人迟早会重视糖尿病防治问题,在治疗上会变得积极起来。

“如果自身不重视,外力再大也很难帮助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解决实际的问题。”一位长期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生说,“空巢老人问题,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在*府与社会的支持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即便外部条件十分优越,如果糖尿病防治教育做得不到位,患者对病情不重视、治疗不积极,不主动接受帮助,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糖尿病空巢老人的现状。”

解放*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许樟荣教授认为:“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空巢老人已经由一个个‘个案’发展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就全国而言,能得到必要帮助的空巢糖尿病老人还是少数。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是万事未备,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力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转变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强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科学合理经济的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达标。只有这个东风刮起来了,我们也才有希望解决‘糖友’空巢这个难题。”

“糖医院门诊进行定期咨询和治疗,并不能全面了解病情,对病情的治疗缺乏主动性。对于那些长期空巢在家的糖尿病老人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因此,做好糖尿病教育的前提是做好患者自我管理。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对于控制并发症,减少经济负担,维持良好的身体情况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教授告诉记者。

然而,对于空巢老年“糖友”来说,自我管理是件很困难的工作。郭晓蕙告诉记者:“临床工作中,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老人,由于各种因素,他们经常忘记打针吃药,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这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居家,接受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的比例较低,再加上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又没有子女在身边,所以自我管理往往不到位。”

对于空巢糖尿病老人来说,他们总会出现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因此,生活环境对糖尿病患者能否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血糖也有很大影响。郭晓蕙认为,要解决这些难题,仅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患者家人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糖尿病管理中来。比如吃药时,家人可以及时提醒患者吃药,并为患者规范记录每次餐前餐后的血糖监测结果;吃饭时,如果身边有糖尿病患者或者社区志愿者,是不是能为他考虑一下点几个素菜,少点一点肉;应酬时,如果对方是糖尿病患者,能不能不敬酒。如果能先做好这些小事,相信空巢糖尿病老人的问题也能一步步得到解决。

一个普普通通的街道,一个简简单单的按键,一群快快乐乐的空巢糖尿病老人

在调查中,记者听说了很多让人心情沉重的事件。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基本上是足不出户,常年与电视为伴,与电话沟通,在孤独、寂寞中周而复始重复着过活……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抹难得的亮色。亮色来自北京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简称广内街道)。

广内街道现有老年人口人,占人口总数的30%,是典型的老龄社会。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人,地区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态势。这人中很多人都身患糖尿病,但是他们却并不会感到无助。

定需要帮扶看护的空巢老人名、孤寡老人32名、“三无”老人6名。依托社区广泛招募志愿者,组建了人的志愿服务队伍,采取邻里相近等方式实施一对一看护;同时动员十余家辖区部队、企事业单位,参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