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糖尿病并发症
预防与监测
科学防护
知识科普
自我监控
为什么讲糖尿病并发症?
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年的0.67%飙升至年的10.4%。
我国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1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且糖尿病发病率在我国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同时还存在着民族差异性。我国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在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在年的今天,糖尿病已经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发生,关于糖尿病的预防及检测知识得到广泛传播。然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知识或许是因为其专业性较高,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许多患者体检尚未意识到该如何排查是否患有并发症。
因此,本文不同于较为普遍的糖尿病预防,着重阐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监控与防治。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1
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2
糖尿病酮症酸中*(DKA)
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清酮体和代谢性酸中*为主要表现。1型糖尿病有发生DKA的倾向;2型糖尿病亦可发生DKA。
DKA的发生常有诱因,包括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胃肠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
3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
HHS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4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CKD。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CKD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诊断主要依赖于尿白蛋白和eGFR水平,治疗强调以降糖和降压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规律随访和适时转诊可改善糖尿病肾病预后。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处于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罕见于其他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不包括GDM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另外,缺乏及时的眼底筛查、吸烟、青春期发育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常被忽略。
而遗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这些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6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等因素相关,病程达10年以上者,易出现明显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
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是指大脑、小脑、脑干、脊髓1级运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损伤,另外还包括在脊髓内上行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具代表性。
7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
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LEA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LEAD的危险性增加2倍。
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常同时存在,故LEAD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LE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明显增加,死亡率更高。
8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因此,所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足病是相对容易识别、预防比较有效的并发症。
如何预防和监测糖尿病并发症?
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监测
1)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
2)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应每年评估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心房颤动(可导致卒中)。
2
糖尿病酮症酸中*(DKA)与高血糖高渗状态(HHS)的监测
DKA与HHS均为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所以此处仅对二者的临床表现展开叙述。
糖尿病酮症酸中*(DKA)
DKA常呈急性发病。在DKA发病前数天可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的加重,失代偿阶段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
HHS起病隐匿,一般从开始发病到出现意识障碍需要1~2周,偶尔急性起病,约30%~40%无糖尿病病史。常先出现口渴、多尿和乏力等糖尿病症状,或原有症状进一步加重,多食不明显,有时甚至厌食。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和体征。
通常患者的血浆渗透压mOsm/L时,即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如淡漠、嗜睡等;当血浆渗透压mOsm/L时,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发作、偏瘫、偏盲、失语、视觉障碍、昏迷和阳性病理征。
3
糖尿病肾病的监测
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监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糖尿病*斑水肿)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从防盲角度来说,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2型糖尿病在诊断前常已存在一段时间,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孕妇
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如果准备妊娠,应做详细的眼科检查,应告知妊娠可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和(或)使其进展。怀孕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
指南不适用于GDM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因为这两类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危险并不增高。
5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监测
糖尿病DSPN是DPN的最常见类型,2型糖尿病确诊时,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5年,至少每年筛查1次。
有典型症状者易于发现和诊断,无症状者需要通过体格检查或神经电生理检查做出诊断。在临床工作中联合应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5项检查来筛查DPN。
6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监测
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LEAD的筛查。伴有LEAD发病危险因素(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筛查一次。
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该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查及评估。
7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应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如果患者足部动脉搏动正常,尼龙丝触觉正常,没有足畸形以及没有明显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这类患者属于无足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进行一般的糖尿病足病预防教育。
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内容包括: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有时需要有经验的他人来帮助检查足;定期洗脚,用干布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间;洗脚时的水温要合适,低于37℃;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赤足行走;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否异物或异常;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足部皮肤干燥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每天换袜子;不穿高过膝盖的袜子;水平地剪趾甲;由专业人员修除胼胝或过度角化的组织;一旦有问题,及时找到专科医师或护士诊治。
以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均来自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
往期精彩
那个用死亡描述恐惧的智齿患者,彻底改变了我的智齿观
点击阅读
扒一扒传说中的“起床气”
点击阅读
编辑排版:戴俊红
审核:咩挤
图片来源:网络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