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4%,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1.1%和9.6%,男性高于女性[1]。肥胖和超重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2]。其治疗是以生活方式干预结合控制体重、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
(一)糖尿病的识别
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就诊或健康体检时发现。常有家族史。很少自发糖尿病酮症酸中*,但在应激、严重感染、中断治疗等诱因下也可发生。临床上常与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先后发。
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血糖升高导致的严重代谢失调,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伴乏力。但许多患者缺乏特异表现,仅于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有的患者可表现为视力模糊、外阴瘙痒、皮肤瘙痒和易感染;如有并发症时,可出现视力下降、水肿、贫血、对称性的手指、足趾感觉减退、疼痛、麻木或异样感,亦可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二)诊断
1.高血糖状态:
正常血糖指空腹血糖为3.9~6.1mmol/L,OGTT2h血糖7.8mmol/L。高血糖状态可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tingglucose,IFG)、糖耐量异常(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和糖尿病,其中,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高血糖状态的分类见表1。
2.糖尿病诊断标准(WHO)[6]
注意:①空腹状态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IFG或IGT。
②a如无典型糖尿病症状,须改日复查空腹静脉血糖或OGTT葡萄糖负荷后2h血浆葡萄糖以确认。
③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重新评定糖代谢状态。
治疗
2型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
患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监测血糖、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须注意,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一)治疗目标
基层医生不仅要努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达标率,还应强调血压、血脂、蛋白尿等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争取联合达标。综合控制目标见表2。
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HbA1c分层目标建议见表3。
(二)非药物治疗
1.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合理膳食模式是以谷类食物为主,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摄入的多样化膳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酒精和含糖饮料的摄入。定时定量进餐,控制进餐速度,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进餐顺序的习惯[9]。
注意维持理想体重(kg)=身高(cm)-;每日摄入总热量:休息时25~30kcal/kg,轻体力劳动时30~35kcal/kg,中体力劳动时35~40kcal/kg,重体力劳动时40kcal/kg;脂肪占总热量30%,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4,10]。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调整,超重、肥胖者可以适度减少摄入总热量。
具体建议:
(1)谷薯类粗细搭配,成人每日摄入~g为宜,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g,薯类50~g。
(2)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g,深色蔬菜占1/2以上。
(3)肉蛋鱼禽类每日~g,优先选择鲜活的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等加工肉类制品。
(4)烹调油每日25~30g(约3小汤勺)。
(5)食盐6g/d(约一啤酒瓶盖),限制含盐量高的酱油、咸菜、酱豆腐等[11]。
2.运动治疗:
运动锻炼建议以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年龄),运动时应使心率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等)为主,每周至少min。
当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严重急慢性并发症等情况时,应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可逐步恢复运动[4]。
(三)降糖药物治疗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
降糖药物分口服类和注射类,注射类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三)预防
1.一级预防:
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2.二级预防: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疾病筛查、健康干预等,指导其进行自我管理,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三级预防:
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特别是糖尿病足的防治,要注意鞋子的舒适度,洗脚水的温度等。对已出现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推荐至相关专科治疗。
4.随访评估:
强调血糖自我监测,查看患者记录手册,分析化验结果。询问症状及体征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药物使用剂量、方法及不良反应。讨论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和治疗方案。随访方案见表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