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35944.html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成迅猛增长之势,由年成人患病率不足1%,到年上升至9.7%。(中国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杨文英等中国医学论坛报)。糖尿病危害巨大,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和资源的花费,更给患者造成生活的不便以及肉体、精神上的痛苦,并发症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早亡。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教育现状仍较落后,相当多的病友在得了糖尿病多年后,仍不知如何检查及正确处理该病。加之社会上的各种宣传良莠不齐,使得很多病友治疗常常误入歧途。因此对糖尿病的教育普及刻不容缓,本文就临床常见且危害巨大的错误认识做简单阐述,希望能对广大病友有所助益。
诊断误区
一、重视空腹血糖、轻视餐后血糖。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空腹血糖≥7.0mmol/L,糖尿病患病率为3.16%;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6.28%。故仅测空腹血糖会漏诊大多糖尿病患者。同时长期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尽管空腹血糖控制良好,如果餐后血糖长期未达标,则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如视网膜、心脏病、肾脏病等)还是难以幸免,餐后高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重视血糖、轻视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反应一个点的变化,清晰各点血糖的波动情况,糖化血红蛋白确能反应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监测二者数值可以全面了解血糖情况,更有利于疾病的控制。
三、重视血糖、轻视复诊。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发展可产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多种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脏、大脑、血管和神经等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糖尿病的长期管理,不仅需要病友们学习相关知识及坚持药物治疗,更加需要定期的专科复诊,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对相关其他必要检查如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眼底、心电图等,进行定期监测。
治疗误区
一、用药时间、方式不正确。
口服降糖药应注意和进餐的关系,如饭前、饭时、饭后。应用胰岛素时应注意注射的部位、注射方法及时间。
常用口服药药物举例:磺脲类(如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等)需在餐前30分钟左右服用。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单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形体偏胖者首选,应在餐时或餐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吃第一口饭时嚼服,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减少胃肠道反应。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晨空腹口服,每日一次即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不增加胰岛素生成。非磺脲类促泌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餐前5~20分钟口服,不进餐不服药,仅控制餐后血糖。
二、对使用胰岛素心存恐惧。
“胰岛素是激素,使用后再也离不开了”,持有这样的错误观念的病友不在少数,有些老年病友在临床治疗中甚至拼死抵制,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徒留遗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因此正确认识胰岛素使用的适应征非常必要。使用人群: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失效者,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激情况如外伤、感染、手术等,肝肾功能衰竭,严重疾病如结核病);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等)。
使用胰岛素的利表现于:降低空腹及餐后高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异常,改善葡萄糖的氧化剂贮存,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降低一切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弊常见于:低血糖反应,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性水肿(4~6周),胰岛素过敏,眼屈光不正,皮下脂肪营养不良。当然任何药物都存在有利有弊,俗话说“两害相全,取其轻”,更何况胰岛素使用还存在很多的利。因此,治疗中可以试着从正面的角度去认识它,接受它。
特别提示:急症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长期口服药物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后,可使自身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恢复一段时间后,部分病友仍可换回口服药继续使用。
想了解更多相关糖尿病知识的广大病友们,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宣教课堂。
************************************************************************************************************
医院公众